2023年1月10日 星期二

讀書: 把錢踩在腳底下的練習

 

 這本書引起我的興趣,是由於作者是日本的和尚...

 

 

我認為佛教是降低個人慾望的終極範本,所以我想藉由看這本書,看看和尚/僧人對於金錢的看法。


 這本書給了我幾個新的思考方向:

1.你以為的幸福,其實是不幸的開始。

我在40歲的時候為了實現人生的目標,去訂了一台保時捷Macan,作為我人生上半場的交代。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男人一輩子一定要擁有一台保時捷。

當我有能力的時候,我買了這台車,我一開始很幸福。可是隨著喜新厭舊,新鮮感逐漸退去之後,剩下的只有龐大的金錢支出。開出去都不敢亂停怕刮傷,上高速公路怕被石頭k到損壞車漆,開著車都提心吊膽。這個原本以為的幸福真的變成我不幸的開始。

這台車315萬元買進,使用30個月之後於保時捷認證中古車服務中心以195萬元賣出。車輛折舊加上維修/保養/保險/輪胎更換等等,持有30個月共花費150萬元。

買名牌包下雨天不背,買RIMOWA後擔心被機場地勤人員弄受傷還買個保護套包住行李箱...這就是當你擁有自以為的幸福之後,正是不幸的開始...

 

 

2.對於覺得浪費這件事情。

我有好幾支舊手機,丟掉覺得可惜。書中說到,會對於東西不捨得丟而感到可惜,可是這些物品的產生,不正是因為自己浪費錢買了不需要的東西,然後這些舊東西才變成多餘的嗎?

舊手機明明還能用也沒什麼問題,可是因為自己的慾望所以浪費錢買新手機,然後舊手機又覺得丟掉可惜.....如果真覺得節儉,那就應該當初不要浪費錢買新手機啊啊啊~~~~

所以人就是這麼矛盾。下次買新東西之前再多想一下。


3.快樂是什麼?

快樂和幸福很容易混淆。買保時捷,買名牌包,感覺很幸福。可是這在作者眼中這樣的行為算是快樂,而不是幸福。 

我們對於某種東西的慾望,讓我們產生痛苦。比如好想要買愛馬仕的包包啊!!存錢存了好久終於買到,痛苦消除之後,我們就會有快樂的感覺,可是這個快樂很容易就消失。我們買到包包的當下會很快樂,可是快樂不會持久。我們不會在一週後,一個月後,一年後,對於這個包包還保有當時剛拿到的那種快樂。

當失去快樂之後,我們又會開始尋找下一個目標,下一個慾望,下一個痛苦。期待痛苦解除之後的快樂。

所以分清楚快樂和幸福。 


4.那幸福又是什麼?

作者認為幸福會有三個條件:專注/如願以償/不迷惑。

以專注來說,我們在打電動的時候會很專注進入無我的狀態,可是打玩電動之後會感到疲憊,因為我們的腦子被多巴胺影響,這是假的專注。真正的專注是我們實際的運用我們的感官,去體會這個世界。該看的時候就專心看,該動的時候就專心動,專注於每一個當下,做好每一件事情。

 如願以償是指,我們能依照心裡想要去做的事情,沒有困難的完成。比如有人想戒菸可是無法控制內心想抽菸的衝動,想減肥無法戒除甜食等等。心裡想要去做,然後就能去做,然後做到,這樣就算是幸福。

 再來是不迷惑。我們對於每個決定多少都有些困惑,我們不可能對每件事情都百分之百的確定。比如我們買股票,一開始對於未來的看法好壞各半。可是隨著股市的漲跌,我們對於持有股票這件事情就會產生信心動搖。

像我存股,經過長期的持有以及長久的紀錄,我確信存股領股利是正確的行為,所以我現在即使沒有工作靠股利過生活,我不會感到疑惑,所以我也就覺得幸福。如果我擔心股利不穩定,那我一定不會認為我現在是幸福的狀態。

所以一個行為如果我們無法相信這件事情是對的,是好的,那我們就不會幸福。 


以上是我看這本書之後的心得。

看完之後我持續思考,什麼是幸福?某天我吃完飯,把碗盤放進洗碗機之後,我突然想到什麼是幸福。

為什麼使用過洗碗機的人,每次使用洗碗機的時候,都覺得擁有洗碗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答案就是因為我們經歷過每天都要洗碗的日子。我們知道,也經歷過洗碗的痛苦,現在可以不用洗碗,想到就覺得幸福。

反之,我們每次把衣服丟進去洗衣機裡面洗,為什麼沒有幸福的感覺?那是因為我們沒有經歷過每天要提著水盆帶一堆衣服去河邊洗衣服的痛苦。我們從懂事開始就有洗衣機這個東西,我們習慣有洗衣機。

我之前在職場的時候,中午都要趕緊吃完飯然後把握時間睡午覺。睡午覺趴在公司辦公桌上容易打嗝,然後只能睡到一點就要起來然後辦公。現在離開職場,每天中午吃完飯就躺在躺椅上睡個午覺,高興睡到幾點就幾點,我每次睡午覺的時候都覺得幸福。

所以我認為,經歷過痛苦,才能感覺到幸福。

 

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快樂和幸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