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工作或人生上都會遇到一些問題,然後對未來產生危機意識。可是我們又不知道到如何做抉擇,這樣困境該如何解決呢?
因為我們要討論危機意識,所以需要先定義什麼叫做危機意識。
意識就是我們能感覺到周遭變化的能力。比如寒流來了我意識到天氣變冷了,這就是意識。
而危機就是,我依照我個人經驗,覺得未來會發生嚴重然後危險的事情,這就是危機。
那危機意識就是,新聞報導過兩天會有強烈寒流來襲,我依照過去經驗覺得後天會很冷,所以我要準備把點暖氣從倉庫拿出來。
好,搞清楚定義之後,我們來看一些案例:
在ptt有個人發表了這樣的文章:
[請益] 老人換職務
依我的角度,這個人面臨了中年危機。他在子公司是舒適圈,可是對於未來感覺有危機。因為依照他過去的經驗,子公司目前發展不穩定,所以他覺得未來在公司繼續工作可能會被裁員。那解決的方法就是換去母公司,因為他覺得母公司比較沒有裁員危機。
心理上的比較肯定是母公司勝出。可是物質上的比較,子公司明顯佔優勢。
所以我們可以很簡單的歸納兩個方向:
1.子公司方面: 待在子公司錢比較多,可是擔心未來裁員。
2.母公司方面: 待在母公司不確定能否持續在工作上發展,可是感覺比較穩定,被裁員機率低。但是物質上比較弱勢。錢少事多離家遠。
危機意識就是這樣,往往兩方的論點在當下不知道該如何做選擇。
我們以哲學的歷史來看,對於兩個論點互相拉扯的時候,是如何解決的。
回到1543年,哥白尼提出了地動說, 提出以太陽為中心的理論。可是在當時是沒有人相信的。長久大家認為地球是宇宙中心,哥白尼說太陽是宇宙中心,大家一時難以接受。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太陽是宇宙中心的時候,地球為中心的天動說慢慢就被淘汰了。
地動說並不是哥白尼第一個提出的,在他提出地動說的300年前,就有人提出了,可是為什麼300年後才有人相信呢?
因為一個理論需要很多證據的支持。越多證據支持這個理論,那我們就會更加確定這個方向就是正確的。
所以經由這個歷史事件,我們可以了解,要解決中年就業的危機意識,需要把兩方的論點,做實驗去驗證。經由兩邊的不斷實驗結果,哪一邊得到最多正確的答案,那適合自己的方向就是那邊。
科學有真理,可是人生選項只有適不適合自己,沒有一定對錯。
所以我們在前面歸納個兩個方向,各自需要做證明的實驗不同,我分別定義如下:
1.子公司方面: 既然待在舒適圈10年,表示這裡真的舒服,自己也喜歡自己這樣的狀態。但是持續下去中年危機明顯會發生。所以解決中年失業的方法就是創造副業,或是增加被動收入中年不需要就業或是你認為的其他可以解決中年沒工作沒收入的方法。朝這方向去實驗去做,看是否可以得到正面的結果。
2.母公司方面: 繼續待在公司領薪水有被動收入是重要的事情。所以我們必須加強自身競爭力,才能一直待在職場。所以目前在子公司就應該積極主動,學習更多技能,對於工作上力求表現與成績。如果確實能力提升後在職場獲得正面發展,表示自己適合這樣的職場,那就可以往職場更高階去發展。
簡單道理人人懂,我知道吸菸有礙健康可是我就是做不到,很難戒。
在母公司努力的過程會感到痛苦,這是正常的。痛苦有身體的痛苦,也有心理的痛苦。在母公司堅持往上發展的過程通常會感到生理的痛苦,因為會被老闆罵,加班熬夜,沒有假日生活等等。身體痛苦無人能分擔,所以如果這個過程感到痛苦,那就停在自己能承受的地方,不要再強迫自己往上承受更多痛苦去嘗試突破。堅持在某個狀態。堅持某個狀態的原因是,我們可能只是短暫遭遇困境而無法突破,堅持在這個狀態,等待突破的時機。
做出這樣的決定,前提是你真的有去做,去突破。真的到了身體能承受的極限,那才能停止在某個狀態。不可以因為你懶而一下子就放棄,因為你越努力承受這個痛苦,日後越能證明你真的努力過,這狀態真的不適合自己。反之你堅持之後,有可能你能突破自己的極限,證明自己真的適合這個狀態。
放棄不是失敗,是我們嘗試之後的結論:我不適合這個方法。
母公司狀態維持在某個階段(不是放棄擺爛母公司的狀態喔!要注意!)之後,那就來進行子公司的實驗。子公司要做的事情肯定會出現精神壓力。因為沒嘗試過副業,不知道如何投資,通常會損失金錢,造成心理壓力。這方面的壓力可以透過找人幫忙來解決。有人是基督教徒,教友之間遇到困難會互相鼓勵打氣。投資理財不知如何創業,可以透過花錢買課程或是加盟來解決。所以這方面要承擔的是心理痛苦,而心理上的痛苦是可以透過別人幫忙來分擔排憂解決的。
所以當兩方面實驗的時候,身體痛苦的一方先停住,然後將重心移往心理方面的實驗。心理方面絕對可以解決任何問題,比如"出家當和尚"就可以解決財務上的問題(事實上也有人真的實踐了,請參考免費的自由這個網站)。這當然是極端的例子,但是重點是心理狀態是你可以訓練,理解和控制的。只是你是否知道你自己想要維持在怎樣的心理狀態。
以上是以理性解決危機意識的個人想法。每個人心理狀態價值觀人生觀都不同,更詳細的做法就依照需要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方法。甚至心理上的疾病無法透過哲學解決,需要求助心理醫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